《黑龙江社会科学》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农村相对贫困的基本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相对贫困
2.1.2 贫困识别
2.1.3 贫困治理
2.2 相对贫困的本质
2.2.1 收入视角的相对贫困
2.2.2 相对剥夺与社会排斥视角的相对贫困
2.2.3 能力视角下的相对贫困
2.3 中国农村相对贫困的根本原因分析
2.3.1 分析框架
2.3.2 制度视角下的中国农村相对贫困
2.3.3 生计视角下的中国农村相对贫困
2.3.4 小结
3 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的历程、基本经验与面临的问题
3.1 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的演进
3.1.1 体制改革扶贫阶段(1978-1985)
3.1.2 区域开发扶贫阶段(1986-2000)
3.1.3 整村推进扶贫推进阶段(2001-2012)
3.1.4 脱贫攻坚扶贫阶段(2013-2020)
3.2 农村贫困治理的基本经验
3.2.1 坚持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
3.2.2 坚持实施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贫困治理战略
3.2.3 坚持以经济增长带动脱贫
3.2.4 坚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等普惠性制度与政策
3.2.5 坚持实施精准扶贫方略
3.3 2020年后农村相对贫困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3.3.1 脱贫人口具有一定的返贫风险
3.3.2 贫困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将长期存在
3.3.3 贫困治理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有机衔接
3.3.4 贫困治理的多元主体参与尚需强化
3.3.5 贫困格局仍具有较强的区域特征
3.4 本章小结
4 农村相对贫困家庭识别的实证研究
4.1 数据来源
4.2 基于贫困线法的农村相对贫困家庭识别与分析
4.2.1 识别方法
4.2.2 识别结果
4.3 基于多维贫困识别方法的农村相对贫困家庭识别与分析
4.3.1 识别方法
4.3.2 多维贫困识别指标体系的构建
4.3.3 识别权重
4.3.4 识别结果与分析
4.4 农村相对贫困家庭识别结果的比较分析
4.4.1 判定农村相对贫困家庭识别方法优劣的原则
4.4.2 不同识别结果的比较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农村相对贫困家庭的基本特征分析
5.1 区域分布特征
5.2 家庭人力资本特征
5.2.1 户主特征
5.2.2 家庭人口构成
5.3 家庭生计特征与收入结构
5.3.1 家庭生计特征
5.3.2 收入结构特征
5.4 健康状况
5.5 本章小结
6 农村相对贫困家庭致贫的影响因素分析
6.1 贫困线方法识别的农村相对贫困家庭致贫影响因素分析
6.1.1 变量选取
6.1.2 模型设定
6.1.3 变量描述
6.1.4 计量结果与分析
6.2 多维贫困识别方法识别的农村相对贫困家庭致贫因素分析
6.2.1 分解方法
6.2.2 分解结果与分析
6.3 结果比较与讨论
6.3.1 不同识别方法识别的农村相对贫困家庭致贫因素比较
6.3.2 相对贫困家庭致贫因素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农村家庭相对贫困的治理对策
7.1 科学识别农村相对贫困家庭
7.1.1 建立科学的农村相对贫困识别方法与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