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社会科学

期刊导读

当代书法人文精神的失落

来源:黑龙江社会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19
};!i?譬量孽令冬掣?翟■■书法,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在几千年的发展变化中,处处彰显着“人”的个性与品格,也时不时地暴露出与“人”相悖的致命弱点。当代书法创作中的“人文精神”显得更是苍白无力,也使许多有识之士感到几分无奈。当代书法人文精神的失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忽视技法与意志的磨练。书法,需要一个人天长日久的研习。通过临摹,掌握书法艺术中的笔法、结字、章法、墨法,通过临摹来体悟古代书家及经典作品的内涵。当然,临摹也不仅仅是技法上的临摹,还可以锻炼一个人的意志与毅力,调整人的心态,,纵观当代书法,对于技法的训练多为少年宫或老年大学的事,而对于那些中青年或小有名气的人来说,临摹是不屑一顾的。他们以一成不变的方法去应付自己的创作,强调自己所谓的个性。这些人的作品,表面上看来颇有面目,但经不起推敲,更谈不上通过技法的锤炼来体现心灵与意志了。他们将“字如其人”表面化、肤浅化,认为“如其人”即“如其性”、“如其表”,而把“如其才”、“如其志”抛到九霄云外。从一些入选国展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现象:一些人忽视技法的丰富性,将书法中的笔法、字法有意破坏,表面上来看是张扬了个性,但所缺乏的正是文化内涵,所以,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现象得以凸显在当代书坛。2.书法创作内容的苍白。众所周知.当代书法创作的文字内容是苍白无力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书法热”所产生的书家大多经历过“文革”,其文化知识可想而知。而上个世纪初出生的书家,由于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其国学功底也不见得深厚。他们饱经战乱之苦,遭遇文革劫难,有的虽有点诗文功底,但也不能同古人相比。这些人进入新世纪以后也会渐渐逝去,而“文革”后出生的书家年龄很轻.他们在求知的过程中,既有自然科学,又有社会科学,升学谋职的巨大压力使他们无法也没有机会进行国学的深入研究。表现在书法创作上,大多是唐诗宋词。要么是“白El依山……”,要么是“月落乌啼……”。进入新世纪,一些书家在书法创作内容上有所改变,但还是古人的曲、赋、文、论等,至于书家书写自作诗,那是极少极少的。有的人虽然诌了几句诗,但还是顺口溜,不仅无诗词意境,还在平仄、音韵上出现较大问题。这两年,虽然对国展的获奖者进行文化考核,但考核的内容也是“小儿科”。书法是由汉字构成的,书法家“不识字”是当代书法创作中的一大“景观”。这种现象带有普遍性,诸如繁简互用、草法不准、篆法错误等。“硬伤”时不时地出现在展赛、报刊上。从上述来看,当代书家的作品大多“徒有笔墨”,中国文人的精神、素养在当代书法创作中丧失殆尽,这也是15当代书坛无大家、无经典的重要原因之一。3.书法教育的薄弱。当前,小学书法教育除了时间难以保证外,还存在着师资、教材、教法等诸多问题。书法在一些学校或教师眼中常常被视为“副课”,一周一节的书法课也常常被挤占他用,忽视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没有专业的老师,把书法课与其他功课同等看待,或认为书法就是要千遍万遍地临摹,不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机械、枯燥、呆板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丧失了对书法学习的兴趣,也丧失了学好书法艺术的信心。教材的问题主要是不能因人而异。素质教育承认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教材的“统一”使教师减轻了负担,但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能因人施教。说具体点,即学生之间的智力不同,理解能力有高有低,笔性之间也有差异,因此,教师对学生的选帖也应有相应的变化,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也应有所不同。“面向每一的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是素质教育总的指导思想,也是素质教育“人性化”的具体体现。中学阶段由于面临中考和高考,学生的书法教育成了空白,这无疑是对有书写才能学生的扼杀;、高等学府虽有书法-t-业,但从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来看,其创作水平远远低于理论水平.与其学历极不相称。这也说明了仅仅靠在校的几年突击是提高不了书法水平的,因为它违背了书法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忽视了教育教学的系统性。也更加说明了单靠强化训练是成不了书法家的,阶段性的教育只会有阶段性的提高,系统性的教育才会有系统性的提高。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违背书家的成长过程,只会揠苗助长。4.书法批评的无力。当前,对古代书家及作品的批评仅停留在生平及技法上,不能在大环境下对社会背景、人物心态、学问素养等进行深入研究,忽视了人在社会中的主体作用,只能使批评流于形式、。更有甚者.仅从书法技法上对古人作品做一分析,只强调作品的个性,而忽视了作品的共性,不能用思辨的眼光来审视那一时期的书风及书风成因。对当代书家的批评大多是一个方式:少年聪明,中年变法,老有所成。、这种批评的程式化。即使书作中的毛病很多,也都是瑕不掩瑜,将“人性化”的书法批评“人情化”,落得个谁也不得罪.谁都有面子。把批评看成了讨好书家的工具。理论是对创作的总结,也是对创作的指导,批评家不负责任的语言不仅使书家本人受到伤害。也使书法批评界陷入了一个误区。从这些方面来说,批评家的道德修养需要加强,同时其理论水品也需要提高。被批评的人也需要充分的心理准备,有一颗平常心。把批评当做自己提高水平的一种手段.以一个文化人对艺术的高度责任感来对待书法批评。书法艺术中“人文精神”的逐渐失落。其原因如下:1.碑学的兴起。’碑学诞生于乾嘉以后,包世臣、康有为的大力鼓吹使“尊碑抑帖”之风有过之而无不及。“魏碑无不佳者,虽穷乡儿女造像,而血骨峻宕,拙厚中皆有异态,构字亦紧密非常,岂与晋世当书之会邪,何其工也?”(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碑学的兴盛是针对帖学的萎靡。有元一代,赵孟顺虽高举复古大旗,但也没有挽回帖学中笔法这一核心问题。明清科举制度将董赵书风推向了前沿,书法中笔法与结字却在帖学中损失殆尽、,“碑”虽弥补了“帖”的骨力,但带来的负面影响则是笔法的迷失。在追求表现、抒发情感的同时.使文人气息也走向了穷途末路。当代书坛继承了碑学余绪,在书法艺术逐步大众化、平民化的今天,重视视觉效果,讲究情感宣泄,追求金石气息,却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了书卷气息。2.书写工具的改变。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硬笔的出现取代了千百年来毛笔作为中国文人书写工具的使命。硬笔的使用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它省时、省力,少污染。省时是因为灌了一次墨水后可以多次重复使用:省力表现在不需磨墨.不需洗刷笔砚,少了用笔的提按顿挫;少污染主要表现在不会“领袖如皂、十指俱黑”。总之一句话:硬笔方便,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人们往往最乐意接受并大力普及的。首先受笔影响的是文化人.“硬笔”不仅使文人减轻了劳动强度,也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同时也会给文人随意挥洒、任笔为体提供了方便。毛笔中丰富的笔法、墨法在硬笔中很难能表现,其原因主要是在于硬笔笔尖缺乏弹性,对腕、肘的要求不高。、硬笔使用的颜色单一,不像墨汁有浓淡、枯润、干燥的特点,所以也看不到墨法的五彩缤纷。长期使用硬笔.使作为当代文人的书家得不到技法的训练.故其书作远远逊于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