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8日~9日,“中日邦交正常化四十年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沈阳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全国日本经济学会、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神奈川大学联合主办,后援单位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和日本国驻沈阳总领事馆。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中国政法大学、南开大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中山大学、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社会科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北华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大连外国语学院、辽宁师范大学、大连大学、渤海大学、东北大学、沈阳师范大学、辽宁大学以及神奈川大学、相爱大学、京都女子大学、京都教育大学、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日本立命馆大学等国内外30多所大学、科研院所的8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开幕式上,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教授致开幕词,日本国驻沈阳总领事馆总领事田尻和宏先生、神奈川大学副校长横仓节夫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崔世广教授、国际交流基金北京事务所副所长高桥耕一郎先生分别致辞。 大会基调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崔世广教授、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张浩川教授主持,中国日本史学会副会长、东北师范大学周颂伦教授、神奈川大学秋山宪治教授、京都教育大学青木五郎教授、辽宁大学崔岩教授分别做了题为《中日关系四十年》、《TPP与东北亚》、《中日文化交流的硕果——关于汉诗》、《中日社会经济发展的互鉴与互助——社会经济阶段视角的分析》的主题报告。 本次研讨会共收到与会者论文50余篇,按照与会者所研究的领域,研讨会分为经济、政治历史、文化文学三个分科进行了讨论。主要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日经济关系议题 1972年中日建交,为中日关系的发展创造了重要的政治条件,中日经济关系也在此背景下得到进一步强化。四十年来,无论中日政治关系如何演变,两国经贸关系的互补性和依赖性都不断强化,中日经贸关系的重要性也被双方认同。两国学术界对此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研究。然而,2012年中日发生钓鱼岛争端,给两国经济带来了负面影响和冲击,如果不妥善解决争端,改善两国关系,这种负面影响和冲击将呈现出长期化的特点。我们应该正视这一严峻现实,并加以深入思考和积极应对。 刘昌黎教授就“中日环境合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日环境合作不断深入发展,现已成为中日经济合作的新亮点,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刘教授也认为,中日环境合作还不尽如人意,尚存在一些的问题,需要采取积极的对策予以解决。崔岩教授从社会经济阶段视角入手,对中日社会经济发展进行了比较分析,阐明了中国属于成长社会、日本属于成熟社会,中日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的阶段性转变与结构问题,并认为解决结构问题的对策为中日间的互相启示、借鉴与合作。 张浩川、李博、王冬尽分别就“中日能源合作”、“中日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比较”、“中日出租车市场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等问题发表了见解,并同与会学者进行了讨论。 二、日本经济问题议题 金融危机和东日本地震的冲击,使日本经济持续低迷,日本企业面临了严峻的经营困境。田中则仁教授着眼于“日本企业的国际战略”,从国际化经营的角度分析了日本制造业企业需要解决的课题和面临的问题,研究既有学术价值又具现实意义。金仁淑教授认为,长期以来,日本为对外FDI大国、对内FDI小国。根据东日本大地震后日本引进外资的新特点,重点分析外国对日FDI对改革日本传统企业经营制度的积极影响,探讨日本扩大对内FDI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提出中国加快对日“双向投资”的措施。 三岛齐纪、孙丽、张玉来分别就“马斯洛‘自我实现’概念的内涵”、“多元化治理:金融危机后日本企业治理的重建方向”、“模式困境与日本半导体产业的战略转型”等问题发表了见解,并同与会学者进行了讨论。 三、中日关系问题议题 郑毅教授认为,40年来的中日关系既有20世纪70、80年代的战略合作期,也有90年代政冷经热的平和期,虽然两国关系的主流是积极的,但其间多有波折反复,偶因突发事件导致两国关系出现所谓“冰冻期”,这表明两国之间缺乏足够的信任感是两国关系不能顺利发展的重要原因。如果在新世纪不能在两国间建立起厚重的信任感,无论是政治层面还是国民层面,偶发事件仍然会像自然界的冬天一样随时出现,如何增进两个亚洲最重要国家之间多层次的信任度,是中日两国面向新世纪建立长期友好稳定关系的关键。郭永虎对近十年来中国学界关于中日邦交正常化研究进行了梳理评析,乌兰图雅则对新世纪以来日本大学关于中日关系的研究课题进行了分析解读,这些基础性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中日文化交流议题 中日文化交流有三个特点,历史悠久、范围广泛、影响深远。青木五郎教授、马兴国教授、佟君教授围绕俳句分别发表了“中日文化交流的硕果——关于汉俳”、“和歌、俳句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反思俳句汉译”的报告,突出反映了俳句在中日文化交流上的地位。山本幸男、何志勇、祝乘风、柳泽和也等就“鉴真渡日的文化史意义”、“时代语境下的中日文化冲突格局及话语解读”、“从科举制度看中日古代政治文化的异同、”“扩大当代中国高等教育之必要条件”等问题发表了见解。但是,中日邦交正常化近四十年来,中日相互认识和国民感情以冷战结束为界,经历了从接近到友好,再从冷淡到疏远的周期性变化。中日相互认识的变化,与中日关系本身有着内在的关联,但由于两国历史文化以及国情的不同,两国的相互认识在结构特征上也存在某种差异。崔世广教授认为中日缺乏理解和信任的状况,必将会对中日关系的未来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而文化交流则是改善两国国民感情和相互印象,促进相互理解和信任的一个有效途径。 五、中日地方交流议题 围绕中日地方交流这一主题,程永明教授发表了“中日友好城市的交往及其作用——以天津与神户的友好交流为例”、笪志刚教授发表了“地方合作与交流支撑中日合作进入新阶段——以哈尔滨市与新泻市合作交流为视角”、吴占军发表了“从中日地方交流看城市外交的意义”、任晓菲发表了“黑龙江省与日本经贸合作回顾与展望”的报告。顾琼娜、周萍萍分别向会议提交了《从地方交流看日本地方分权改革发展趋势——以上海和大阪交流为例》、《日本东京都与友好城市交流的特点和启示》的学术论文。 地方交流是中日两国多渠道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双边关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日两国地方交流起步早、发展快、形式多样、领域广泛、成果显著。两国友好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两国经贸、科技、教育、文化合作关系。中日政府一直积极倡导两国地方政府间的开展实质性的交流合作,从地方层面对中日交流进行探讨,摸索今后的模式和方向,对深化两国互惠互利关系和促进各自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上述几个主要议题之外,与会学者还围绕东亚地区经济关系、日本社会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本次研讨会的圆满召开,得益全国日本经济学会的精心指导、得益于日本神奈川大学的通力合作、得益于中日两国学者的积极参与,并得益于日本国际交流基金、日本国驻沈阳总领事馆的后援支持。我们在此一并深表由衷的感谢! 2012年9月8日~9日,“中日邦交正常化四十年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沈阳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全国日本经济学会、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神奈川大学联合主办,后援单位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和日本国驻沈阳总领事馆。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中国政法大学、南开大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中山大学、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社会科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北华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大连外国语学院、辽宁师范大学、大连大学、渤海大学、东北大学、沈阳师范大学、辽宁大学以及神奈川大学、相爱大学、京都女子大学、京都教育大学、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日本立命馆大学等国内外30多所大学、科研院所的8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开幕式上,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教授致开幕词,日本国驻沈阳总领事馆总领事田尻和宏先生、神奈川大学副校长横仓节夫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崔世广教授、国际交流基金北京事务所副所长高桥耕一郎先生分别致辞。 大会基调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崔世广教授、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张浩川教授主持,中国日本史学会副会长、东北师范大学周颂伦教授、神奈川大学秋山宪治教授、京都教育大学青木五郎教授、辽宁大学崔岩教授分别做了题为《中日关系四十年》、《TPP与东北亚》、《中日文化交流的硕果——关于汉诗》、《中日社会经济发展的互鉴与互助——社会经济阶段视角的分析》的主题报告。 本次研讨会共收到与会者论文50余篇,按照与会者所研究的领域,研讨会分为经济、政治历史、文化文学三个分科进行了讨论。主要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日经济关系议题 1972年中日建交,为中日关系的发展创造了重要的政治条件,中日经济关系也在此背景下得到进一步强化。四十年来,无论中日政治关系如何演变,两国经贸关系的互补性和依赖性都不断强化,中日经贸关系的重要性也被双方认同。两国学术界对此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研究。然而,2012年中日发生钓鱼岛争端,给两国经济带来了负面影响和冲击,如果不妥善解决争端,改善两国关系,这种负面影响和冲击将呈现出长期化的特点。我们应该正视这一严峻现实,并加以深入思考和积极应对。 刘昌黎教授就“中日环境合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日环境合作不断深入发展,现已成为中日经济合作的新亮点,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刘教授也认为,中日环境合作还不尽如人意,尚存在一些的问题,需要采取积极的对策予以解决。崔岩教授从社会经济阶段视角入手,对中日社会经济发展进行了比较分析,阐明了中国属于成长社会、日本属于成熟社会,中日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的阶段性转变与结构问题,并认为解决结构问题的对策为中日间的互相启示、借鉴与合作。 张浩川、李博、王冬尽分别就“中日能源合作”、“中日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比较”、“中日出租车市场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等问题发表了见解,并同与会学者进行了讨论。 二、日本经济问题议题 金融危机和东日本地震的冲击,使日本经济持续低迷,日本企业面临了严峻的经营困境。田中则仁教授着眼于“日本企业的国际战略”,从国际化经营的角度分析了日本制造业企业需要解决的课题和面临的问题,研究既有学术价值又具现实意义。金仁淑教授认为,长期以来,日本为对外FDI大国、对内FDI小国。根据东日本大地震后日本引进外资的新特点,重点分析外国对日FDI对改革日本传统企业经营制度的积极影响,探讨日本扩大对内FDI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提出中国加快对日“双向投资”的措施。 三岛齐纪、孙丽、张玉来分别就“马斯洛‘自我实现’概念的内涵”、“多元化治理:金融危机后日本企业治理的重建方向”、“模式困境与日本半导体产业的战略转型”等问题发表了见解,并同与会学者进行了讨论。 三、中日关系问题议题 郑毅教授认为,40年来的中日关系既有20世纪70、80年代的战略合作期,也有90年代政冷经热的平和期,虽然两国关系的主流是积极的,但其间多有波折反复,偶因突发事件导致两国关系出现所谓“冰冻期”,这表明两国之间缺乏足够的信任感是两国关系不能顺利发展的重要原因。如果在新世纪不能在两国间建立起厚重的信任感,无论是政治层面还是国民层面,偶发事件仍然会像自然界的冬天一样随时出现,如何增进两个亚洲最重要国家之间多层次的信任度,是中日两国面向新世纪建立长期友好稳定关系的关键。郭永虎对近十年来中国学界关于中日邦交正常化研究进行了梳理评析,乌兰图雅则对新世纪以来日本大学关于中日关系的研究课题进行了分析解读,这些基础性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中日文化交流议题 中日文化交流有三个特点,历史悠久、范围广泛、影响深远。青木五郎教授、马兴国教授、佟君教授围绕俳句分别发表了“中日文化交流的硕果——关于汉俳”、“和歌、俳句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反思俳句汉译”的报告,突出反映了俳句在中日文化交流上的地位。山本幸男、何志勇、祝乘风、柳泽和也等就“鉴真渡日的文化史意义”、“时代语境下的中日文化冲突格局及话语解读”、“从科举制度看中日古代政治文化的异同、”“扩大当代中国高等教育之必要条件”等问题发表了见解。但是,中日邦交正常化近四十年来,中日相互认识和国民感情以冷战结束为界,经历了从接近到友好,再从冷淡到疏远的周期性变化。中日相互认识的变化,与中日关系本身有着内在的关联,但由于两国历史文化以及国情的不同,两国的相互认识在结构特征上也存在某种差异。崔世广教授认为中日缺乏理解和信任的状况,必将会对中日关系的未来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而文化交流则是改善两国国民感情和相互印象,促进相互理解和信任的一个有效途径。 五、中日地方交流议题 围绕中日地方交流这一主题,程永明教授发表了“中日友好城市的交往及其作用——以天津与神户的友好交流为例”、笪志刚教授发表了“地方合作与交流支撑中日合作进入新阶段——以哈尔滨市与新泻市合作交流为视角”、吴占军发表了“从中日地方交流看城市外交的意义”、任晓菲发表了“黑龙江省与日本经贸合作回顾与展望”的报告。顾琼娜、周萍萍分别向会议提交了《从地方交流看日本地方分权改革发展趋势——以上海和大阪交流为例》、《日本东京都与友好城市交流的特点和启示》的学术论文。 地方交流是中日两国多渠道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双边关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日两国地方交流起步早、发展快、形式多样、领域广泛、成果显著。两国友好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两国经贸、科技、教育、文化合作关系。中日政府一直积极倡导两国地方政府间的开展实质性的交流合作,从地方层面对中日交流进行探讨,摸索今后的模式和方向,对深化两国互惠互利关系和促进各自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上述几个主要议题之外,与会学者还围绕东亚地区经济关系、日本社会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本次研讨会的圆满召开,得益全国日本经济学会的精心指导、得益于日本神奈川大学的通力合作、得益于中日两国学者的积极参与,并得益于日本国际交流基金、日本国驻沈阳总领事馆的后援支持。我们在此一并深表由衷的感谢!